阅读历史 |

第1151章 太子李显,册封大殿(2 / 3)

加入书签

,拱手道:“陛下,天后,东宫无主,朝野不安。

英王显礼孝谦恭,仁悌满溢,实在东宫不二之选,为宗庙社稷计,宜且蓟即东宫,为天下率。”

李绚呼吸变轻。

虽说他曾经已经经历过一次册立太子,如今再次经历,仍旧不由得目光肃然。

皇帝转头看向侧畔,轻声说道:“英王李显。”

“儿臣在。”李显目光凝重,从台阶之上走下,走到大殿之中,然后双膝跪地,沉声回禀:“启禀父皇,母后,儿臣少时驽钝,才疏能浅,德少识鲜,威薄望寡,还望父皇母后,择立四弟为嗣,承继大统,以应天命。”

李显一句话说出,群臣呼吸变轻。

虽然对于即将到手的太子之位,李显诚恳的辞让,但所有人都明白,这不过是三辞三让的老传统罢了。

但站在一侧台阶上的李旦,却是身体忍不住的晃了晃,下意识的看向上方的皇帝和武后。

太子之位,就在手边,谁又能轻易推辞。

然而李旦这一轻微的动作,却被很多人看在眼里。

有的眉头紧皱,有的眼神跳跃。

李治转头,看向另一侧的左千牛卫大将军王及善。

王及善跟着站出,拱手道:“启禀陛下,天后,今突厥不安,吐蕃颠簸,外有胡奴窥伺中原,内有逆匪不安于室。

英王历任洮河道行军总管,洛州牧,雍州牧,年少果毅,体恤爱民。

臣闻东宫不可以久旷,天命不可以谦拒,惟大王以社稷为计,承继宗庙。”

皇帝再度威严的垂目:“英王显?”

李显微微低头,然后再度抬头,脸色诚挚的说道:“父王,儿臣终究少更世事,德才浅薄,还望父王勿要强为,东宫之重,天下瞩目,非是儿臣所能承任。”

刘仁轨代表文官,王及善代表武官。

文武诸官之首都推举英王李显为太子。

除了李显推辞以外,其他朝中之臣,无人开口辩驳。

李治轻轻点头,目光看向韩王李元嘉。

自从陇西郡王李博乂彻底致仕以后,朝中的宗室之长,就落在了韩王李元嘉的身上。

李元嘉稳步走了出来,对着李治和武后拱手,认真开口:“陛下,天后,英王显,容貌英许,举止稳重,才华殊胜,孝悌友爱,宜立为皇太子。”

“英王显。”皇帝再度看向李显。

李显沉沉的俯身在地,高声说道:“父皇,母后,儿臣年少,资质普通,朝事不经,战事少履,如今众望压身,诚惶诚恐。

请父皇母后再为考虑,儿臣心思浅薄,只愿承欢父皇母后膝下,深尽孝道。”

李显的声音在大殿之内回响,也在群臣的心中回响。

李显少时浪荡,当年和李贤嬉笑玩闹,王勃作《檄英王鸡》,致使王勃多年艰难。

群臣虽然腹诽,但那都是少年之事。

年长之后,李显曾经亲往洮州,任洮河道行军总管,战阵之前,无有后退。

最令群臣称道的,是他愿意俯身民间,亲历农桑,在洮州刺史陆元方的教导下,认真学习地方政务,这一点是所有人都感到满意的,起码李显能够听得进正言。

再有就是李绚,李绚和李显关系非常。

南昌王为人颇有文采,武功卓著,关键他对于朝中之事,插手不多,且能调理阴阳,有一些策略甚至出人意料的准确。

就比如教导李贤编译《汉书》。

很多人都说,当初如果李贤按李绚说的去做,也就不会有后来被废之事。

孝,这是李绚教导李显的核心。

这一点从之前不惜放大谣言,替天后挡灾,还有后面请奏让李贤的儿子为孝敬皇帝嗣子,都是孝悌之情。

李显也愿意听从教导,早先李敬业事件时,李显就前往东宫压住了李贤的手脚。

这一点不少人都记忆犹新。

这也是北门学士众人如今虽然心有不甘,但也愿意接受李显成为皇太子的原因。

……

皇帝平静的抬头,目光威严的看向李显:“英王显,你虽年少,但心慕良善,知错能改,朕颇有期盼,望你日后能谨慎从事,用心朝政。”

李治说完,朝着侧畔摆了摆手。

王福来上前,张开圣旨,沉声道:“惟仪凤四年,岁次己卯,八月癸酉,朔二十三日丁亥,皇帝若曰:

於戏!

储贰之重,式固宗祧,一有元良,以贞万国。

雍州牧,英王显。

丰姿峻嶷,器质冲远,风猷昭茂,美业日隆。

孝惟德本,周於百行,仁为重任,以安万物。

任总机衡,庶绩惟允,职兼内外,彝章载叙,

遐迩属意,朝野具瞻,宜乘鼎业,允膺守器。

可立为皇太子,正位东宫,以重万年之统,以繁四海之心。

所司具礼,以时册命。

钦此。”

李显已经推辞再三,如今圣旨已下,终于俯首应命:“皇天大命,不可稽留,儿臣谨遵圣旨!”

新太子立。

也不是我写的慢,是改的慢。

二十分钟前就开始发前修改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